close

內容來自hexun新聞

水權改革的路徑抉擇

21世紀經濟報道 作為人類生存之基,水資源問題,從來不敢令人輕視。在當今的中國,水權問題更是個火藥桶,誰都不願意碰觸:盡管各方都對現存水資源利用配額不滿,卻因這種不滿的強烈和普遍存在,而不願去揭開蓋子。這不僅在缺水的北方沿黃河地區普遍存在,在富水的嶺南同樣存在。河源的案例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故事:位於東江上遊的河源,為保下遊廣州、深圳、香港的飲水安全,長期做出大量犧牲,發展受到環保限制的同時,還需進行生態建設投入;而與穗深港的繁榮相比,河源下轄5縣全是廣東省貧困縣。這樣的情形,在中國廣泛存在。對比最鮮明者,除瞭這裡的河源之於珠三角東岸,還有北京之於“環首都貧困帶”。在一切講政治的年代,這樣的問題未必會得到凸顯,但在21世紀的今天,顯然已無法回避。因此,我們看到,北京在奧運前曾探索過生態補償機制:在由中央部委出面關停河北、內蒙一些污染企業之後,北京開始向這些地方支付一部分補償。隻是,這樣的補償不僅主要取決於領導人的觀念,也在全國范圍內過於鳳毛麟角。東江的特殊之處在於,其不隻是一個簡單的生態補償問題,而是正常利益分配問題。河源在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給香港供水,香港每年為此支付相應費用,但這一費用並非直接支付給河源,而是支付給供水管理方--廣東省屬國企粵海集團,粵海再向廣東省財政上交,最後由廣東省以財政轉移支付的名義返還一部分給河源。顯然,這樣復雜、低效而又曖昧不清的利益分配機制,難以令河源滿意。這也是中國眾多資源型落後地區,強烈呼籲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根本原因。在北方一些資源豐富的民族地區,如內蒙、新疆、西藏,表現的更為突出。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似乎對此給予瞭正面回應,承諾建立生態補償機制。但東江的案例調查卻顯示,公共資源改革遠非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那麼簡單:補償本身不僅面臨著量化等技術性難題,亦有“施舍”之嫌;而進行水權改革,則不僅需要突破一些現行法規,更需要對中國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特定的“公共資源”觀念進行根本變革,否則公共資源的權益問題將難以明晰,如水權改革交易等公共資源權利改革也將無從開始。中國的公共資源權益改革大幕將啟,卻面臨著不同選擇:是選擇生態補償,還是產權改革--明確產權歸屬,以清晰的規則和市場方式來形成新的利益分享機制。中國,向左走,向右走?(編輯劉玉海)

新聞來源http://news.hexun.com/2014-03-08/162841340.html

台北中山汽車貸款銀行個人貸款青埔房屋汽車貸款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atherexkcg3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